党委教师工作部

陶大人物志 | 刘静:教书育人 从“心”出发

时间:2024-09-09阅读次数:

刘静

刘静,博士,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,景德镇陶瓷大学2022-2023学年度“优秀教师”,景德镇陶瓷大学“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名师”。获2013年江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、2014年江西省高校优秀教案评选本科组一等奖、2016年江西省高校优秀教案评选本科组二等奖,2017年江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手选拔赛二等奖、2024年江西省青年教师竞赛文科组一等奖。主持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、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、江西省艺术规划项目、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、江西省教改项目、江西省研究生教改项目等各类课题十余项。

01

春风化雨,教学相长

“我出生于素有‘孔孟之乡’美誉之称的山东,在那片土地上,在耳濡目染下,我自幼便对教师这一行业怀有深深敬意。”在刘静心中,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,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,肩负着传道授业与立德树人的重大责任与神圣使命,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从心出发,用心去感受。自投身教育事业以来,刘静始终坚守着教师的崇高精神,坚守在教学一线,秉持爱岗敬业、恪尽职守的职业操守,以一颗真挚之心培育学生。

虽然每一节课只有45分钟,但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汲取更多的知识养分,刘静在课下花费大量时间精心备课。设计学分类纷繁复杂,基础理论课并非对所有专业学生都完全适用,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为此,她不断加强自己在专业领域的跨度,依据授课对象的差异灵活调整备课方向。从经典理论到前沿动态,从古籍文献到现代案例,只为能够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,力求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有所收获、满载而归。

备课的过程固然枯燥,但刘静却乐在其中。在她看来,备课既是对即将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体系的精心构建,也是自我反思与成长的宝贵契机。教学相长不仅是一种理想状态,更是一种实践追求。她相信,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这种相互促进、共同成长的良好关系,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与意义。

02

言传身教,德艺并重

“身为一名教师,理应闻道在先,做到言传身教。”多年来,她持之以恒探索教学方法的同时,也刻苦钻研师“艺”。

在课堂上,刘静关注学生们艺术探索的道路,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善良与责任的种子。她以设计至善为核心理念,在讲解造型纹饰的运用时,鼓励学生跳出框架,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感融入其中。她耐心讲解纹饰背后的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,让学生理解到,艺术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,更是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传递。刘静要求学生们在创作时,不仅要追求形式上的美感,更要注重内容上的深刻与积极,让作品成为传递爱与希望的“使者”。

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“艺术为社会服务”的真谛,刘静鼓励学生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,用心倾听他们的故事,感受他们的需求,深入思考运用什么样的方式,创造什么样的作品能够展现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。在这个过程中,学生们逐渐意识到,艺术不仅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现,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。

03

文化传承,贯通古今

在刘静心中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仅是一项学术使命,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复兴运动。她深知,这些古老而璀璨的文化遗产,是民族精神的根与魂,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,更是激发当代青年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的不竭源泉。她读博期间,主要致力于先秦乃至史前陶瓷的研究工作。由于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基础相对薄弱,她先后辗转将近30个省市的博物馆,亲身实地考察陶瓷,广泛阅读大量涵盖各方面的文献书籍。

她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的浪潮中。她在主持的科研项目中,不仅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,同时对现代设计理念与教育模式进行大胆探索。她巧妙地将中华元典精神、礼文化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教育和课程思政之中,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,引导学生们从多个维度理解和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,激发他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。

“下一步,我想进一步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,积极探索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,如利用数字技术、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,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、直观的形式展现在课堂,呈现在学生们面前。”刘静说。